近日,教育部在《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》里,多项措施引导高校教师做好潜心育人工作,要求“教师强起来”,提高教学质量。
1、设立荣誉证书制度,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,让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有职业荣誉感。选聘高水平的教授担任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,制定专门培养培训计划,特别是推进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。
2、高校教师可以“兼职取酬”。经过批准,高校的教师可以开展多点教学,并获得报酬。高校可以聘用具有其它高校学习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,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不同高校兼职,既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,还有利于激发教师追求业务水平。
3、完善高校教师评聘制度,体现“能上能下、能进能出”。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“不感兴趣”,有学生自身的原因,也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有关。
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,让教师“讲好课”,不仅体现在各项待遇上,还要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,创造教师的职务晋升环境,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、职务职称评聘、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。
4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,明确提出“切实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,让教授到教学一线,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,把教授为本科生的授课学时纳入学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。”
教育部吴岩司长在一次讲话中曾经谈到,在学校连续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和副教授,会被清出教师系列,目的是推动教授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。教授在做科研的同时,还要承担一定量的本科生课程教学课时,体现教师“传道、授业、解惑”的本色。
5、《通知》还清晰地规定“高校助教”的工作职责:“承担课堂教辅、组织讨论、批改作业试卷、辅导答疑、协助实习实践等教学辅助任务”,主要由“没有教学经历的新入职教师、研究生、优秀高年级本科生等担任”。通过基础教学工作,提高青年教师的从教能力。
要打造“金课”教师,也要废除“水课”教师。高校教师的首要责任不是跑项目、做论文,教师的第一身份是老师、第一工作是教书、第一责任是上课,学生要“修够学分准予毕业”,高校的教师,何尝不是要“做好本职”才不愧“教师”称号?